查看原文
其他

带你沉浸式体验,南科学子的学术论坛

南科大校园中

活跃着各类学术活动

有诺奖级科学家分享科研心得

有“从引用文献中走出来”的科研人员

带来启发与灵感

高端,前沿,创新!南科大学术盛宴精彩纷呈


在与学术大咖的交流之外

由研究生做“主角”的学术论坛

也倍受期待

南科学子的科研日常是什么样?

他们都研究些什么科学问题?

官微这就带你沉浸式体验

这场“学术之星”论坛


在南科大,各学院常常举办各类型的研究生学术论坛,青年学子们在一起探讨最新的研究进展,交流学术观点,激发创新思维,锻炼学术报告能力。


这次,就让我们来到生命科学学院,参与第四届学术之星论坛。这次论坛通过学术报告和学术海报展示两种方式进行学术交流,来自生科院五十余个课题组的65名研究生报名参加。其中,有10位博士生、5位硕士生作了现场报告,其余参赛者进行学术海报展示。






科研的起点是一个个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的起点是一个个科学问题

昼行性动物与夜行性动物的区别?

为什么某些基因出问题后会导致大脑疾病?

为什么细胞会产生耐药性?

……


而实验对象

或许是熟知的小鼠、拟南芥

又或许是相对少见的烟草、黄酒

 

面对这些有意思的研究工作

南科学子始终保持热情与严谨

用好奇和求知去挖掘探索



郭凯彤

 2020级博士研究生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是一个在细胞迁移过程中很重要的蛋白质。细胞在迁移的时候会形成黏着斑,它就像细胞的“脚”一样,把细胞稳稳地抓在外面的基质上。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在黏着斑外围定位的一个蛋白质KANK1,它像护城河一样将黏着斑内部和外部环境隔开。黏着斑有许多蛋白质组分定位在其内部,但只有KANK1蛋白的定位具有特殊性,而且相关研究内容很少,所以我们选择KANK1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解析了KANK1通过蛋白质互作、机械力感应和相分离促进其在黏着斑外围定位的机制。



潘文

 2022级博士研究生  

我们实验室一直很专注在突触这一块。目前所知,大脑不管是学习还是记忆,都是基于突触这个基础结构。我们一直在研究突触这个地方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cnk和tnik作为在这里有较高表达量的蛋白,我们理所当然想研究它们的功能。这两个蛋白以及samd12如果出了问题,可能会导致智力障碍、癫痫等大脑相关疾病。如果能知道这三个蛋白质正常情况是什么功能,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出错后会导致大脑疾病,这样也可能为治疗提供一些建议。

这个课题最吸引我的是里面的samd12蛋白,它的分子量其实不大,只有161个氨基酸,但它里面有一个SAM结构域。SAM结构域是一个在大脑当中很常见的蛋白结构域,但它太小了,所以单独研究它的时候,很难知道它有什么作用。有点像一粒沙随便扔在哪里,你也不知道这粒沙的作用。但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背景,这一粒沙是如何通过竞争相互作用影响到其他很重要的、更大的蛋白?我们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例子去解释,这种仅含有一个SAM结构域的蛋白如何发挥作用。可能单个蛋白很难发挥作用,但它可以通过生化上的作用影响别人,从而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出错了,就会导致一些很严重的疾病。一个虽然很小但是非常广泛的蛋白,它是如何调控的?也许别人以后做类似的研究,能够给他们一些提示。





王涵

 2021级硕士研究生 

我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客家黄酒,它的生产流程与现代黄酒不一样。现代黄酒通常是经过灭菌再罐装售卖;我们研究的黄酒复原并继承了古法黄酒的酿造工艺,不经过灭菌就装进酒瓶里,让其在瓶子中自然发酵。我们认为这种特殊的工艺会赋予其区别于现代黄酒的风味特征。

我们解析了这款黄酒的风味组学,并设置了两个对照组——葡萄酒、现代黄酒。首先成立了感官评价小组,在进行了嗅觉训练后让他们评鉴这些酒,最终绘制出一个香气雷达图。然后通过质谱分析鉴定了这些酒中的化合物。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种黄酒的风味特征确实与其他酒很不一样,窖藏时间短的主要具有花果香,窖藏时间长的则具有可可香气。后续我们还会继续对这款黄酒的功能成分进行解析。





科研路上需要克服挫折与挑战



科学研究的路途几乎不会一帆风顺

总是充满着挫折与挑战

或许是实验操作的难度高

或许是样品纯度和浓度无法达到要求

又或许是课题方向需要多次摸索调整

……


但我们从未退缩

一遍一遍的重复尝试

只为一次的成功



黄海姣

 2019级博士研究生 

我们这个课题主要是关于神经元如何影响少突胶质细胞生成及髓鞘发育的研究。我们通过在神经元中敲除Rheb(Ras homologue enriched in brain)基因,观察少突胶质细胞生成及髓鞘发育情况,发现神经元中的Rheb基因敲除后,通过异常激活神经元中的Dlk1(delta like non-canonical Notch ligand 1)基因表达,影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的分化,进而影响髓鞘发育。但是神经元中的DLK1蛋白如何调控OPC分化,目前我们还在探索中。我们猜测OPC膜上存在可以与DLK1相互作用的蛋白(或复合物),我们也检测并排除了已知的几个与DLK1相互作用的蛋白,目前仍在继续寻找可能的互作蛋白。这个是我们课题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但我们仍将继续去攻克它。



谢国辉

 2021级博士研究生  

我所研究的课题是从花菜里面将RNA聚合酶V纯化出来,以此来解析真核生物最后一个结构未知的RNA聚合酶。回想刚拿到这个课题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我觉得这个是一个very exciting的课题,并没想到之后的曲折。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直接从菜市场买来两棵花菜作为实验材料开始纯化,居然很顺利地在提取液里面检测到了RNA聚合酶V,我天真地以为后续会很顺利拿到足够纯度和量的样品,很快就可以制备电镜样品,收集数据,解析结构。但是现实往往给人以痛击,样品纯度和浓度都无法达到电镜数据收集的最低量,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课题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遇到了样品会在纯化的过程中莫名其妙消失,样品纯度不够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和师兄不停地进行尝试,终于在实验后期获得了足够的蛋白样品。就在我们觉得胜利在望时,又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在等着我们,聚合酶的多聚、转录泡加不进,折磨了半年时间。

毫不夸张地说,为了攻克这个课题,我见过南科大一天24小时的每一个时刻。无数次想要放弃,无数次和同伴相互鼓励再次尝试,各种艰辛恐怕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回头想来,一次次的失败后,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一步步地将实验推进,这段经历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一笔财富。




彭滔

 2020级博士研究生 

我这个课题主要的困难是在一些实验操作上。从黄化苗到绿苗的时间处理需要格外小心,如果时间掌控不好导致样品收集存在差异,后面的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徐秋实

 2018级博士研究生 

刚开始接触单细胞建库的时候,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我也不知道原因就是做不出来。陈曦老师还亲自全程陪着我做,寻找问题的根源。可能因为我的实验技能不够熟练,但是我没有放弃,一遍遍重复,做不出来就继续准备下一次。做了大概三四个月之后,突然有一天就做出来了,那一次我自己都觉得很意外。自那以后,每一次实验我都能做出来。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成长旅程



学会用科研的思维去思考

关注科学问题本身

处理课题更有规划

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

面临着成长与转变

在导师和学长学姐的帮助下

同学们向着更优秀的自己迈进



李娜

 2020级博士研究生 

我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对于科研的理解。本科的时候,做实验之前完全没有想过这个实验背后的课题是什么,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读硕士尤其是读博士之后,在饶老师的引导下,我会思考每一个实验我想回答的问题是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我最终会回答什么样的科学问题?这个科学问题重不重要?研究的开始可能并不知道最终会回答怎样重大的科学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个方向上一直思考,而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持续有新问题产生。同时一步一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探索,不断调整方向,最终可能会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



潘文

 2022级博士研究生 

我觉得本科阶段更像一个在输入的阶段,吸收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硕士、博士阶段其实是要开始输出了,要去探索新的东西。我本科阶段完全只关注成绩,现在回忆起来会有些后悔,其实应该多去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同学们真的对生物有兴趣,除了学习知识,可以提早去探究自己的兴趣方向。比如多去各个实验室转一转,了解现在前沿的研究是什么,都会用什么技术等等。




隋莹莹

 2022级硕士研究生  

本科阶段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硕士阶段更像是科研的地基。一方面,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包含最新的文献、最前沿的发现。通过持续的阅读文献,能够了解自己相关方向的基础,也能持续关注研究领域内新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学习实验技能,尝试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分析实验结果,与导师、师兄师姐讨论结果意味着什么,一步一步往前推进。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很长时间的卡顿,也可能会遇到瓶颈,比较像螺旋式上升。


我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基本算是“小白”,是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除了实验技能之外,我觉得他们的实验思路和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都非常值得学习。比如对实验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实验组,更要很好地设置对照组。要从多个角度考虑实验设计,排除影响因素,使结果更加可信。再比如,由于某一次的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我陷入失落的情绪中,但导师却可以从实验结果中进一步分析,得到可能性推论。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实验数据重要的是保证它的真实可信,之后才是对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





每一次学术报告,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



或许是第一次站上这个舞台

或许汇报过很多次自己的课题

不论是初出茅庐的紧张

还是身经百战的游刃有余

同学们通过一次次的汇报

锻炼自己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


在这里

向同行介绍自己的所做的工作

传达自己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胡幸汶

 2022级硕士研究生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作报告,以前坐在下面听的时候,感觉台上的大家都很棒,自己站在上面讲的时候就感觉特别紧张,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老师们会提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给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灵感。



李娜

 2020级博士研究生 

很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也很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展示我的学术成果,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准备的过程中,不断理顺思路,整理数据,调整逻辑,考虑如何把自己的故事讲出去,让别人听明白。讲的过程我觉得我还需要进步,对于科研人来说,做报告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以后也会更多地争取机会去讲,不断把报告讲得更好。



郭凯彤

 2023级硕士研究生 

每周三化学生物学系有“Chemical & Structural Biology Work In Progress”(化学与结构生物学科研进展)报告交流会,研究生有一门“科研进展汇报”课程,我在上面都分享过报告,但这次的感觉特别不一样。在课堂上或者会议上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站在学术之星论坛的台上不仅仅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分享,还是一个欣赏其他同学优秀成果的机会,需要综合自己的科研能力、表达能力等去代表生科院研究生的水平,所以会更紧张。





一场专属于学子的学术论坛

为他们搭建了专门的学术舞台

更点亮了他们科学研究的热情

这必将成为许多参与者

学术生涯中难忘的一幕

正是这样一场场的挑战

鼓励南科学子

用坚持和勇气去回答科学问题

从这里出发

走向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推荐阅读


南方科技大学2024年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发布


在南科大开“π对”,赴一场和数学的约会!


这一刻,与南科大发生化学反应!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通讯员:付文卿

值班编辑:杨奂彦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